寻味中国|青海拉面:一碗有故事的面-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1/05 11:26:16
来源:新华网

寻味中国|青海拉面:一碗有故事的面

字体:

在中国的广阔土地上,

面食不仅是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携带着丰富文化和历史的艺术形式。

每一种面食,

都是对中国传统手艺和文化的一次致敬。

青海拉面。新华网 (卡娅梅朵 摄)

  4000年前,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一碗面,

虽已风干,却凝结了先民的生存智慧。

这是在青海喇家遗址拍摄的出土时的面条(2002年11月22日摄)。新华社发(叶茂林 摄)

倒置的碗里,

保留着面条形状的遗迹。

这些面条长度约50厘米,

宽度仅为3毫米。

尽管经历了岁月的风化,

但其卷曲缠绕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辨。

这些古老的面条在形态上与

当今的拉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里面还有肉类和花椒等调料。 这是喇家遗址面条出土时的红陶碗和碗中存有的遗物(2002年11月22日摄)。新华社发(叶茂林 摄)

青海拉面,

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工艺著称。

采用当地优质小麦精心制作的面条,

每一次搓揉和烹煮,

都承载着这里的风土人情和智慧的结晶。

搭配上精选牛肉和清爽的牛肉汤,

再加入多种香料和蔬菜,

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之中,

不仅有味觉的诱惑,

更能听见历史深邃的回响。

它们在空气中缓缓绕舞,

仿佛带着时间的重量。

 拉面师傅展示制作的拉面。新华社发 (张宏祥 摄)

一位老师傅“拉面穿针”,

用二两干面粉,

可以拉出1024根面。

一个2毫米宽的针眼里,

能穿进42根面条。

青海拉面不仅是一道地方美食,

更承载着充满传奇的“拉面经济”发展史。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拉面故事,

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

创业初期,化隆人拖家带口,

“一台炉、两口锅、三个人、四张桌”,

开夫妻店、兄弟铺。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的回族群众正在参加政府组织的拉面培训班(2008年7月17日摄)。新华社发 (叶超 摄)

随着时间的推移,

拉面的口味和品质,

吸引了更多的顾客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如今,青海拉面在全国337个城市

拥有店面3.26万家,

占据全国拉面市场店面总数的50%,

从业人数达19.3万人。

作为中国美味还走出了国门,

在埃及、马来西亚、俄罗斯、韩国等17个国家落地生根。

在埃及首都开罗,一名男子和拉面师傅合影(2019年6月14日摄)。新华社发 (邬惠我 摄)

“拉面经济”的电子商务化转型,

为青海拉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青海拉面产业电商服务中心”等平台成立,

形成了质检、展销、物流、冷链配送

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一碗面条承载着悠久的香气,

跨越了千年岁月的尘封。

它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

流淌着岁月的故事,

穿梭在宽广的时空中,

最终抵达我们的餐桌。

这碗面条宛如一座桥梁,

横跨不同的文化和地域。

它不仅仅是食物,

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汇,一种历史的共鸣。

它们在不同文明的交汇点上,

编织出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化图谱。

 

策 划:钱 彤 周红军

监 制:杨寿德 万方 史卫燕

统筹:潘彬彬 卡娅梅朵

编辑:别培辉 杜笑微(实习)

动图素材:郭勇良

新华网新闻中心

新华社青海分社

新华网青海分公司

联合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别培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