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画笔连接中法

2024-12-19 10:23:17 来源: 《环球》杂志

 

王西京作品《取水之路》

文/《环球》杂志记者 张海鑫

编辑/刘娟娟

  巴黎,海明威笔下“流动的盛宴”,文人墨客、歌台舞榭,年复一年流动的盛宴轮番在巴黎上演。2024年底,巴黎卢浮宫又将迎来一场艺术盛宴——《东方美学——中国传统艺术巴黎交流展》,这一次的主角来自中国。

  在古都西安,《环球》杂志记者见到了这场艺术盛宴的主角之一: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西京。

王西京作品《远山》

  “你觉得巴黎的夜是什么颜色?”在王西京工作室,记者见到了他这次将带去卢浮宫展出的作品之一《夜巴黎》。德加、劳特累克、雷诺阿,这些印象派圣手描绘的夜巴黎总是流光溢彩、色彩斑斓,而王西京却选择只用墨色来呈现巴黎的光影闪烁。

  “水墨胜处色无功”,?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不同的色彩效果是中国水墨画追求的独特韵味和意境。王西京说,他就是想用最传统的中国画技法描绘法国人熟悉的巴黎,让外国观众在深浅不一的水墨线条与留白中,感受中国画“五彩斑斓的黑”。

  实际上,这并不是王西京第一次向巴黎的观众展示中国画,过去的30多年中,他几十次往返于中法进行艺术交流,作品多次出现在法国巴黎秋季艺术沙龙展以及卢浮宫的展厅里。

  一位78岁的老人,一支毛笔,让中法文化在宣纸上相遇,长长短短的水墨线条,将相隔万里的两座文明古城连接在一起。

到巴黎去

  海明威说:“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巴黎会一生都跟随着你。因为巴黎就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王西京邂逅巴黎已是人到中年。1992年,46岁的王西京第一次到访巴黎。此后的30多年,巴黎也一直跟随着他。

  “《蒙娜丽莎》《拾穗者》《画家和她的女儿》……尽管已经在画册上翻看过无数次这些画作的缩小版,但当它们放在你眼前,近到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寸的笔触和色彩,那种震撼很难用言语形容。”王西京回忆起第一次来到巴黎,几天的时间都泡在卢浮宫。

  凡尔赛宫、罗丹美术馆......王西京带着朝圣的心情,走进巴黎的一座座艺术宫殿。“我喜欢罗丹,最喜欢他的雕塑《巴尔扎克》。”王西京说,因为从这尊裹着宽大睡袍、头发散乱不堪的塑像身上,你既能看到西方古典美学中写实的部分,也能看到东方美学中的写意、抽象。

  那个年代,几乎所有学画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巴黎梦。当时的王西京不会想到,13年后他的画也会来到巴黎,挂进卢浮宫的展厅。

  2005年底,巴黎卢浮宫卡鲁塞尔厅举办的法国国际美术沙龙展,王西京带领着陕西几位画家首次以团体形式参展。王西京自此开启了他的中法文化交流旅程。

王西京作品《伽罗妇》

  2016年,王西京带着他的“丝路风情”系列作品,登上了有艺术界奥斯卡之称的巴黎秋季艺术沙龙展。这个由王西京最喜爱的雕塑家罗丹等倡导创办的艺术展,始于20世纪初,代表着法国学院派艺术的优秀传统,以审查严格著称。高更、塞尚、马蒂斯、莫奈、毕加索等进入世界艺术史的著名画家都曾参展。

  近百年来,只有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少数中国画家代表东方艺术跻身大展。而在王西京带领下,2016年至2018年,陕西画家代表团连续3年受邀参加巴黎秋沙。2018年,王西京获得“法国秋季艺术沙龙终身会员成就奖”“中法杰出文化使者贡献奖”“法国巴黎荣誉市民勋章”荣誉,成为中国内地在法国秋季艺术沙龙展百年历史上唯一获此三项殊荣的艺术家。

  32年,从一个朝圣者到秋沙载誉,王西京一直探索着用画笔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最开始,中国画在国际大展中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和讨论,一个原因是起初给中国画家们的展位有限,另一个原因则是外国的艺术家和观众并不理解中国画。”王西京举例说,“比如,中国文人画偏爱梅兰竹菊,但国外观众读不懂我们的托物言志;同样,对于那些以人物为主题的作品,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也很难感同身受画作所表现的李白的浪漫、陶渊明的恬淡。”

  “中国画要走出国门,必须走出传统人物画那种以文人画、历史典故和贵族宴饮生活为创作主体的制式。一个当代艺术家不仅要关注本国的人,也要关注全人类的生存状态,用画作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为此,王西京开始另辟蹊径,尝试用中国的水墨语言讲述世界故事。

王西京作品《火烈非洲》

  从2013年起,他组织陕西美术家协会前赴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印度、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等地写生、考察、办展,足迹遍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一路上,王西京画过非洲雨季的《水屋》,创作了以叙利亚妇女在轰炸后的城市废墟上祈祷和平为主题的《家园》,还走进东非的原始部落画过《东非酋长》……一幅幅作品串联起一个巨幅的丝路印象,中国画家们用水墨丹青书写着新时代的《马可·波罗游记》。

  通过题材创新,王西京为中国画找到了更多的海外知音。2016年,“丝路风情”系列作品在巴黎秋沙首次展出时,一名观众特地找到王西京,用中国的礼仪向他鞠了一个90度的躬:“从来没有艺术家画过我们,没想到中国画家能关注我们一个部落的生活。”

回到长安

  2018年的巴黎秋沙,王西京不仅收获荣誉,还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那一年展会,期间正好碰上我的农历生日,外国人不懂我们的农历,但法国巴黎秋沙组委会主席、著名雕塑家西尔维娅·凯仕兰与参展的几十位艺术家朋友,还是专门为我安排了生日酒会。”王西京说,“那是第一次有那么多来自不同国家说着不同语言的朋友,一起为我庆祝生日。”

  借着生日酒会的契机,王西京向在场的朋友发出去他的家乡西安看看的邀请。“前面的十几年,我们用贴近对方兴趣的方式,让海外朋友慢慢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好奇心,是时候让大家深入感受一下中国画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了。”

  当年年底,西安便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朋友。“一共40多位艺术家,他们对汉唐文化十分感兴趣,我们一起去茂陵石刻、兵马俑、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等,还去美术院校了解国内的艺术教育,搞了中法艺术论坛。”2018年底,为了让海外艺术家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古长安文化,这位当时已72岁的老人,忙前忙后了20多天。

  “古朴简练的雕刻手法,就能尽显马嘶风吼的遒劲之姿。雕刻家们简直不敢相信茂陵石刻群的石马、石牛是出自2000多年前的工匠之手。”王西京说,只有看懂了这些才能真正读懂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背后是强大的文化根基,中国画画到最后,画的是一种修养、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这一次的西安考察,直接促成了2019年“巴黎秋沙西安春季展”的举行。“巴黎秋季沙龙”首次走出法国,与陕西艺术家同馆展出交流。西安和巴黎,两个文化名城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相遇。

王西京作品《陋居》

  除了各类画展,王西京还经常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如今,外国的艺术家们已经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十分感兴趣,我跟他们讲中国画中最重要的‘线’的应用,一讲就是五六个小时。”

  不论是之前带陕西的画家去巴黎,还是带海外艺术家从巴黎回到西安,对于古稀之年的王西京来说都实属不易,但他乐此不疲。“希望每一次的交流,都能在彼此心中撒下火种,走近彼此,倾听彼此,相互吸引,让世界更懂中国。”

  如果说40岁之前,王西京只想画好自己的中国画,那么40岁之后,接任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的他,思考更多的则是如何让中国画走向世界艺术的中心巴黎。

离传统更近一些

  从西安到巴黎,再从巴黎回到西安,王西京这些年走的路其实也代表了他的求学经历,以及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反思。

  “我们是在徐悲鸿这一代先生们的影响下,受法国艺术教育或者俄罗斯教育体制的影响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王西京说,“写实主义被引入中国画,我们在美术学院接受的美术教育都是从素描开始。这是我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向外探索必经的过程。”

  但中国画改良不代表要全盘西化。西方艺术的底蕴是科学,它讲究结构严谨、体积分明、以真实再现为目标。但中国画更强调的是写意精神,中国画的线条和笔墨反映了中国古老的哲学,代表了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代表了中国人认识世界、表现自我的方式。“我并不反对引入西方的艺术理论,但中国美术学院里不应该没有中国画专业。”王西京强调,“为什么要不断提出文化反思、文化反省,还有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了解?因为我们距传统不是太近而是太远。”

王西京作品《印象非洲》

  “就拿线来说,与能一笔笔不断修改的油画不同,中国画的线强调‘一笔画’,一笔下去再无更改,而且要通过线的变化、节奏的变化反应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要‘画活’不能‘画死’。”王西京说,当年为了画那幅陈列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南墙面上的《黄河,母亲河》,他光是思考和寻找大河意象就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你要画黄河,不能简单截取黄河的一部分实景再现,要‘画黄河而不是黄河’,借黄河的意象体现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

  中国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以儒释道为哲学基础,以书为骨,以诗为魂,美术、书法都要通。“这也是很多海外艺术家学不来中国画的原因所在,首先书法就很难。”

  毕加索说:“若把中国的艺术比作面包,那么欧洲的艺术的不过是面包屑罢了。”纵然这有夸大之嫌,王西京说,“但,对于曾经创造了令世界为之倾倒的以‘文以载道’为主要思想方法和艺术境界的中国绘画艺术,我们应该承认自己的无知,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民族文化的传统。”

  离传统更近一些,离毕加索心目中的艺术更近一些,也就离巴黎更近一些。王西京用画笔实践着这些理想,他用与巴黎的半生缘,将中国画写入了中法60年老友记的历史篇目里。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