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张火车站的图片,引起笔者深深共鸣。
一张拍摄于2011年1月25日,在太原火车站,来自安徽的小女孩钟媛媛手里拖着行李箱,走在她身后的父母双手拎着几个大桶,还有几个装得鼓鼓囊囊的大袋子。
另一张,拍摄于2025年1月18日,在太原南站,即将踏上回家路的旅客,背着一个双肩包、单手拉着一个行李箱,步履轻快。
不知从何时起,印象中大包小包回家过年的场景越来越少了,“轻装上阵”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行囊之变,原因何在?
“家里什么都能买到,物价也便宜”成为不少人的心声。近年来,乡村全面振兴与城乡融合并进,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从零食点心,到服装鞋帽、家电产品,过去一些在大城市才能买到的商品,如今在小城市和乡村也不再是稀罕物。市场供应充足、货物品类丰富,想买什么,家门口就有。
行李“瘦身”,还在于有日益发达的电商产业和物流网络的支撑。
今天,电商平台上全球好物“触手可及”,各类年货节活动精彩纷呈,“春节不打烊”等服务贴心暖心……线上下单、“云端赶集”更加方便。
物流网络的不断健全,也让年货的回乡之旅更加顺畅。即便是在偏远的山乡,快递也能稳稳投递幸福。
返乡的行李并没有少,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把关心和惦念送到家人身边。这是技术改变生活的生动缩影。
也有人的行李变新了。新,主要体现在物品之新。
95后陈轩准备的是“科技年货”,他带回了投影仪,和家人一起用它看电影。宋锦外套、香云纱马甲、螺钿马面裙,如今“新中式”日渐流行,也成为不少人行李箱里的“重头戏”。
从手机、平板、智能手环等电子产品,到文创冰箱贴、精美平安扣、创意春联等“花式年货”,再到健康滋补礼盒、便携式按摩仪等养生好物……不仅有“年味儿”,还有“潮范儿”,不仅具备实用价值,还能提供“情绪价值”,行李箱里年货的新变化,映照文化创新创造的强劲脉动,折射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为蒸蒸日上的生活写下生动注解。
变化总是悄然发生,身处其中时我们往往难以觉察,但在某个时刻回望就会发现,生活早已今非昔比。越来越轻的行李箱,越来越“短”的回家路,越来越丰盛的年夜饭,越来越丰富的文娱活动,时光相册里,记录着家家户户生活的变迁,照见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
有变,也有不变。在佛山西站,张女士踏上返乡路,一束粉色的百合花被小心翼翼地放在行李的最顶部。因为妈妈喜欢花,所以她带上一束自己工作地的鲜花,跨越千里送给妈妈。家,是中国人心底最温暖的牵挂。每到过年的时候,即便“一票难求”,即便山高水远,也要奔赴家;只要能和家人一起,心灵就能被抚慰,积蓄的情感就能得到释放。所以,无论行李箱是多是少,礼物是轻是重,那份对亲情的眷恋没有变,对团圆的守望没有变,对美好的向往没有变,而这正是春节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与情感密码。
返程临行前,很多人的行李箱再一次被塞得满满当当。家乡的特色美食、家里的自制腊菜、母亲织的毛衣……明知“网上什么都买得到”,但仍挡不住亲友的忙碌张罗。此时此刻,情感的流动,是如此动人。最朴素的情感,也是最强有力的纽带,是它牵着我们无论快或慢都要回到这里,是它激励我们无论远或近都要再次启程。
而我们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回家与启程中、在一次次的坚守与创新中,不断抵达更远的地方。
新的一年,新的出发。向着更美好的生活,个人的脚步与国家前进的脚步同频共振,定能不断翻山越岭,领略更壮丽的风景。(尹双红)